如何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基層防災減災能力如何提升?安全生產責任“最后一公里”如何落實?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河南省 “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給出了答案。
據河南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劃》立足河南省情,主動融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緊密貼合河南省“21?7”特大暴雨災害應急處置實際,客觀分析了當前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主要形勢,系統確定了符合應急管理事業發展實際的目標,“該規劃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河南省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行動指南?!?/p>
聚焦7項重點任務
到2035年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規劃》提出,到2025年,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向好,事故總量、較大事故和死亡人數繼續下降,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得到遏制,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高,應急指揮能力、應急救援能力、應急裝備能力、本質安全能力、科技信息化能力和全民應急能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有效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
《規劃》圍繞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強應急管理法治建設、深化本質安全能力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提高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和提升社會安全應急素養等7項重點任務,深入謀劃了破解發展難題的6大類17個重點工程項目。
全面構建“一中心、六基地”應急指揮體系
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實施應急指揮能力提升工程,建設應急指揮體系和應急指揮通信系統項目。逐步形成 “一中心、六基地”、覆蓋全領域、貫通各層級的一體化指揮體系。構建 “空、天、地”三位 一體的應急指揮通信網,實現省、市、縣、鄉四級應急指揮通信網立體式全覆蓋。
在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中,《規劃》提出,依托省應急救援排水中心,建設省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省級綜合應急救援中心項目。依托省森林航空消防站,建設省級航空應急救援隊伍,全面構建航空救援體系,建設區域性航空應急救援分基地。燕山水庫防汛救援訓練基地建設項目,依托燕山水庫,形成以水上救援為主的區域性搶險演訓與物資儲備基地。
在應急裝備方面,《規劃》提出實施應急裝備能力提升工程,開展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和執法裝備能力提升項目。以輕量化、高機動性、模塊化為標準,加強救援、通信、個人防護、災害防治等專用裝備配備;根據配備標準和執法任務需求,強化各類執法裝備和綜合行政執法服裝配備,提升應急救援、災害防治和綜合行政執法能力水平。
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
實現礦山作業重點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
如何有效防治自然災害?重點行業領域如何實現安全治理?在本質安全能力提升工程方面,《規劃》明確,實施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提升和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項目,建設震災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一張圖”、地震災害重點隱患監測“一張網”;推進河南省氣象防災減災中心(鄭州國家氣象科技園)工程建設,實施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提升工程,推動省、市、縣三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提升。實施基層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打造長期穩定、科技型與生態型相結合的新型氣象臺站。
為助推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提升,《規劃》要求,持續推進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圍繞高危行業,推進企業自動化、智能化建設,加快生產換線、機器換人、設備換芯,實現企業裝備設施智能化、生產過程綠色化、安全保障本質化、運輸配送規范化;開展安全生產綜合治理項目,推進尾礦庫、采空區、排土場治理工程項目,采用關閉、綜合利用等有效方式,完成200座尾礦庫、200個采空區及100座排土場綜合治理,持續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工作;實施智能化示范礦山建設項目,推進全省地下礦山無線網絡建設,實現采掘工作面和井下等主要場所以及露天礦山作業重點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
推進 “天眼+”系統建設
有效發揮應急廣播“最后一公里”傳播優勢
在實施科技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方面,《規劃》提出,推進 “天眼+”系統建設,實施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建設智慧應急項目,打造統一指揮、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指揮平臺;建成快速反應、精準指揮、科學決策的數字應急指揮體系;實施科技研發技術推廣項目,建設精細化工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開展水旱災害孕育機理、演變過程、防治技術等理論研究,加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與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產業化應用。
重點行業領域企業員工需要注意什么?生活中有哪些潛在的安全隱患?為實施全民應急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明確將開展應急管理專業培訓基地建設、應急管理在線教育建設和應急廣播體系建設三個項目,依托省內相關領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區域性網格化的應急管理現代化教育培訓網絡;并以全員安全生產培訓為目的,開展安全主題線上學習培訓;統籌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發揮應急廣播“最后一公里”傳播優勢,提升應急廣播發布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構建統一聯動、安全可靠的全省應急廣播體系。